註意!得了糖尿病,心、腦、腎、腳都要“遭殃”

发布时间:

title.jpg

《中國II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指出,我國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也就是說我國每10個成年人就有1個糖尿病患者。在成為確診糖尿病患者之前,會有一個血糖變高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群體被稱為糖尿病前期患者。

每3個中國成年人,就有1個糖尿病前期患者。

提起糖尿病患者,映入人們腦海的往往是較為肥胖的中年人形象,其實也有一部分患者小小年紀就確診了糖尿病,他們可能得的是1型糖尿病。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內分泌遺傳代謝科主任羅飛宏教授在《兒童1型糖尿病影響壽命!控制血糖做好五件事》介紹,在兒童糖尿病患者當中,1型糖尿病占據90%以上。1型糖尿病多發於兒童和青少年,是由免疫介導的胰腺細胞破壞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這種破壞受機體免疫系統的調節,導致胰島素的產生和分泌受到限制或完全停止,兒童嚴重低血糖需引起足夠重視。

2型糖尿病由飲食,環境,藥物,遺傳等因素導致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者人體不能有效利用胰島素,從而出現血糖水平持續升高,多發於成年人,有專家認為老齡化和肥胖是發病人數主要增長因素。

此外還有一些特殊類型的糖尿病,如藥物或感染所致的糖尿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

典型的糖尿病症狀是“三多一少”,也就是喝得多、尿得多、吃得多,體重卻減輕下降。

1型糖尿病起病一般較急,症狀也會表現為“三多一少”,也有少數患者以嚴重並發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為首次發病表現。

2型糖尿病,大部分只有非常嚴重的時候才會出現這個症狀,50%是沒有症狀的。通常是在體檢的時候,醫生發現血檢提示空腹血糖高大於7,需要到醫院裡面進一步去進行檢查。這個時候有可能才會被醫生診斷出來。


1.jpg


其實,還有一些身體發出的信號,總是被忽視,如視力突然下降,其實是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女性下體瘙癢,這是因為血糖升高刺激神經末梢;總是沒精神、容易餓,這也是糖尿病的早期表現。

定期健康體檢,關注血糖指標可提早捕捉到糖尿病信號,避免並發癥發生。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郭曉蕙教授在《糖尿病患者應該怎麼吃?專家告訴你答案》一文中介紹,由於糖在血液循環當中存在,血糖高了也會影響血管。糖尿病的慢性並發癥主要是血管並發癥,可分為微血管並發癥和大血管並發癥。微血管並發癥主要影響眼睛、腎臟、神經,大血管並發癥則包括常見的腦卒中、心梗、下肢動脈栓塞等心腦血管疾病。

心腦血管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上海市糖尿病臨床醫學中心主任、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賈偉平教授做客人民名醫直播節目時表示,糖尿病患者主要生命的終結是由於發生了中風和心肌梗死,糖尿病病人60%—70%的人他可以因為心腦血管的事件而離開了我們,風險比沒有糖尿病的人要高3—4倍。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防范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糖尿病腎病: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內分泌科許文偉在《尿中泡沫多防糖尿病腎病》中提醒,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微血管並發癥之一,主要表現是微量白蛋白尿到大量蛋白尿。糖尿病病程達10~20年者約半數合併有糖尿病腎病,而血糖控制不佳可加速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及發展,最終發展到尿毒症。建議糖尿病患者定期檢測關注尿蛋白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嚴重的慢性並發癥之一,糖尿病足會導致足部出現不同程度感染、潰瘍、壞疽,並增加截肢風險。

糖尿病患者早期周圍血管病變的癥狀主要有:皮膚色澤異常,比以前顏色深或蒼白;腿腳發涼,皮膚溫度降低;抬高足部時蒼白、下垂時色暗;觸摸足背及脛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活動一會兒可能會出現下肢疼痛,休息後能緩解,再次活動的時候又會疼痛;嚴重的在休息時也會疼痛,尤其以夜間為重。糖尿病足患者應避免熱水泡腳、感染、外傷等容易導致病情加劇的情況發生。

糖尿病前期患者常常不伴隨明確的症狀,個別患者會有口乾、消瘦等現象。而早期的篩查可以為患者提供一個“預警”,部分患者在進行檢測時,雖然還未達到糖尿病確診標準,但可能已經成為了糖尿病的“後備軍”,即處於糖尿病前期。對於無症狀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均不能置之不理,應積極進行干預,有希望實現逆轉。

2.jpg


具体建议

       營養干預:

  1. 若為體重正常者:每日所需熱量45%~60%來自碳水化合物,25%~35%來自脂肪,15%~20%來自蛋白質。按照飲食估算食譜一日至少三餐,使主食及蛋白質等較均勻地分佈在三餐中,並定時定量,一般按1/5、2/5、2/5分配或1/3、1/3、1/3分配。
  2. 若為肥胖者:主食、副食攝入量減少10%以上,同時加強體育鍛煉。使超重或肥胖者BMI達到或接近24kg/m2,或體重至少下降7%,並使體重長期維持在健康水平;
    運動干預:
  3. 進行有氧訓練透過增強胰島素敏感性增加葡萄糖攝取,有氧運動包括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健身操、乒乓球等。建議每週至少3次,每次持續時間不少於10分鐘,總時間20-60分鐘,肥胖患者建議適量加強運動。
  4. 抗阻運動訓練可引起的肌肉質量增加有利葡萄糖攝取,如:練習器械、負重訓練(啞鈴、杠鈴)等。規律有氧運動的同時,可每週至少2次抗阻力運動。





熱綫